电容器在供电系统中主要作无功补偿或移相使用,大量装设在各级变配电系统里,其容易受到环境温度过高老化或谐波的影响,导致影响供电质量甚至爆炸。用红外热像仪可在电容器故障早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停产事故。
导致电容器故障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导致电容器发生故障有下列原因:
1、接线不牢固或遭外力破坏。
2、过载使用:a)安装处所周围温度过高,通风不良。b)过电压运转。使用电压含电源电压变动、谐波电压、串联电抗器后的电压上升,超过了最高过电压限值。c)过电流运转。电容器的充电电流含有谐波状况下,该电流的有效值大于容许过电流限值。
3、老化故障。电容器使用多年后,由于绝缘强度老化和内部游离等因素,造成电气绝缘强度降低而引起的损坏。
上述故障均带来温度的变化,所以对电容器柜进行定期巡检是预防电容器发生爆裂甚至爆炸事故的产生的有效方式。
红外热像仪为什么能诊断电容器故障?
电容器内部的电介质或载流导体附近电气绝缘的电介质在交流电压作用下引起的能量损耗 (介质损耗),即使在正常状态下,设备内部的介质和导体周围的绝缘介质在交流电压作用下,也会有介质损耗发热。当绝缘介质的绝缘性能出现缺陷时,会引起介质损耗增大,电容值变大,导致介质损耗发热功率增加,从而引起设备运行温度增加。
温度对于电容器有哪些限制?
1、环境温度
电容器的周围环境温度应按制造厂规定的数值进行控制,一般规定为-40~+40℃,电容器的允许温升应参照制造厂的规定,一般不超过15~20℃。
2、电容器内部温度
如以周围的空气温度最高40℃为基准,电容器工作时,其内部介质的温度应低于65℃,最高不得超过70℃,否则会引起热击穿,或引起鼓肚现象。
3、电容器外壳温度
电容器外壳的温度是在介质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一般为50~60℃,不得超过60℃。
测量时我们还会遇到哪些问题?
在检测电容器发热故障时要注意温度异常点是否由电容器的接线故障引起的,因为线路连接发热也会传递到电容器表面造成过热,所以在检测时要确认过热的起点才能准确判断故障原因。
如何做好电容器的红外热像检测?
1、在电容器柜里的电容器往往是密集排列的,故建议尽量将红外-可见光模式打开,这样可以快速、准确定位问题点。
2、记录环境温度,并计算温升,因为电容器的故障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
3、有时电容器的表面温度较小,则需要开启手动模式,先使用自动模式测量LCD的温度范围,然后手动设置水平及跨度,将温度范围设置在最小,并包含有先前测量的温度范围。
相关新闻
![]() |
[2015/8/31] |
![]() |
[2015/8/28] |
![]() |
[2015/8/27] |
![]() |
[2015/8/17] |
![]() |
[2015/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