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笔者印象很深的案例。虽已过去近10年,但每当我讲到或谈及润滑油取样时,那个矿山设备维修部门经理的沮丧的面孔还常常浮现在我眼前。
那是一个位于澳大利北部,离开大城市几百公里的偏僻丘陵地带的露天煤矿。其核心设备是两台大型挖掘电铲和运输车队。这个设备主管深知关键设备的可靠性对矿山,以及对他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因此,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对关键设备实施状态监测,包括电铲。不仅振动监测,还包括全面的油液监测。这个电铲有11个摆动齿轮箱进行车身的回转。11个齿轮箱实施定期取样,除了润滑油常规理化性能分析外,还包括铁谱磨损颗粒分析。并使用专用软件对所有油液分析数据进行计算机管理。即使在今天,这样的状态监测实践也算到位。然而,他忽略了一个小的,然而非常重要的环节——润滑油取样。
在一次拆检时,他们吃惊地发现,其中4台摆动齿轮箱底部的内圈齿轮出现了严重的大面积表面剥落,如图1-2所示。显然,这4台齿轮箱要更换大修。要命的是,这是计划外的意外大修,矿山并未准备备件,这意味着这台关键设备要停产至少2个月。据估计,这次计划外的停机损失高达2百万美元!
图1 内圈齿轮
图2 损坏的内圈齿轮表面
记得是在1998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这位设备主管的电话(我当时在BHP公司的研究所从事机器磨损分析),然后立即赶到工地。这位经理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 (你的)磨损颗粒监测技术害了我!它根本检测不出设备失效。我二话不说,立即下到电铲底层去观察摆动齿轮箱以及了解润滑油取样程序。
损坏的内圈齿轮位于摆动齿轮箱的底部,矿山维修人员使用手动真空泵从从图3右所示的位置插入塑料软管取样。很明显,这是一个不符合设备磨损检测要求的取样位置。内圈齿轮坐在底部。当齿轮产生与图2相对应的严重表面剥落时,金属颗粒尺寸已达几个甚至几十个毫米。这些颗粒一旦生成,在重力作用下立即沉积到底部。因此,齿轮箱失效后,肉眼可见大量的金属碎屑沉积在失效的齿轮箱底部,也就是内圈齿轮的位置,见图4。如果所取的油样中含有这些大颗粒,一个磨损颗粒分析的新手也能立即报警,大喊“狼来啦!”。
然而,从图3所示“润滑油取样”位置所取油样中的磨损颗粒却丝毫看不到任何异常磨损的迹象,见图5。这些磨损颗粒为典型的正常磨损颗粒(RubbingWearParticles),少量尺寸达30-50微米的颗粒表面轮齿表面可能出现了轻度的疲劳,但那可能是肉眼也难以识别的表面痕迹,与图2所示的损害程度有天壤之别。任何有经验的分析老手也只能评价为磨损状态正常。
经了解,该矿山委托一振动监测技术服务的外协公司取样。这个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于油液监测和润滑几乎一无所知。他们认为,润滑油取样哪儿都一样,不就是检测一下理化指标吗?只要能取到油就行。而矿山对润滑油取样也是一无所知。就这样,一个看似小小的,人人都能做的取样,就让这个矿山付出了近2百万美元的停机代价。
图3 齿轮箱取样图解
图4 沉积在齿轮箱底部的大金属磨屑
图5 从图3“润滑油取样位置”所取油样中的磨损颗粒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相关新闻
![]() |
[2015/8/31] |
![]() |
[2015/8/28] |
![]() |
[2015/8/27] |
![]() |
[2015/8/17] |
![]() |
[2015/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