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内窥镜孔探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光学手段通过小孔将密封物体内部的状况传递出来,然后对光学图像进行评估,检测与诊断.孔探技术可以延长人类的视距,任意改变视线的方向,准确地观察到物体内表面的状况.另外,在孔探检测过程中,与目标对象不发生接触,不形成任何破坏或损伤,也不需要破解或拆开目标对象,因此它成为工业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NDT)技术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航空探伤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工业内窥镜孔探检测技术以孔探仪(医学上称为内窥镜)为硬件基础,以孔探图像特征提取与分析为软件基础,二者共同决定了孔探检测的性能.
内窥镜孔探仪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硬杆式内窥镜、软管式光纤镜和软管式电子镜.1806年德国d'hilippBozzini发明了医用内窥镜,1921年在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内窥镜.1954年在英国发明了光导纤维技术,3年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纤维光学胃十二指肠镜,标志着第二代内窥镜设备的诞生。1970年,电荷耦合件(Charge CoupleDevice,cCD)诞生,美国韦林公司通过8年的努力于1983年研制出世界上首台电子内窥镜,并在临床中获得应用,标志着孔探仪产品进入了第三代.
其中,硬杆式内窥镜由于无法弯曲和探测距离短等原因,常用于一些距离短、直线型内腔的检测工作.
软管式光纤镜以挠性光导纤维作为导光、传像元件,因此导光性良好,视野扩大,被广泛推广应用.但是,光纤镜的导光纤维是用上万根光学玻璃纤维柬扎成的,其最大的缺点是纤维容易折断,图像容易出现黑点.
软管式电子镜由内镜,光源、视频处理中心、视频显示系统、图像记录系统以及附属设备组成,采用CCD元件将观察到的物像由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再传输到视频处理中心进行处理,最终达到显示和数据提取的目的.
电子镜使得孔探技术的应用范围有了空前的推广,不仅可用于静态体腔,容器和管道等的视察工作,而且适用于人体器官、旋转机械运动的实时成像观察、记录和显示,对发动机等机械内部损伤监铡和故障诊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电子孔探仪在功能和性能上不断改进和提高.目前比较著名的孔探仪生产厂家有OLYMPUS(日本奥林巴斯)、EverestVIT(美国韦林)等公司,它们生产的设备代表了最新的发展水平.